当前位置: 首页 新闻公告详情

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期】九寨非遗:㑇舞

来源:九寨沟图书馆   |   浏览次数:285   |   发布时间:2024-06-12

每逢春节时,白马村寨互相邀请对方到自己村子里来交流㑇舞跳法,切磋技艺,比试高低。每当㑇舞队来到自己村寨,全村群众欢聚一堂,热闹非凡。㑇舞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跳的。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喜庆节日,㑇舞一般只在每年的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之间跳。特别是正月初五,白马藏人要举行祭祀诸神的活动,祭祀仪轨多种多样,而㑇舞是其中最重要的仪式。

“㑇”白马人之方言,意为吉祥面具舞,汉语俗称“十二相舞”。

它起源于本族“万物有灵”自然崇拜的原始时期,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“百兽率舞”的遗存之一(据传白马人的原始木刻动物面具有一百多种,后只剩三十多种,流传至今只剩十多种。

因狮为百兽之王、森林之王,故“㑇”的领舞为狮头)。

隋唐吐蕃东征时,此地乃是兵家争夺之地,后有藏兵留守,并与当地人(氐人)杂居通婚,逐渐形成了白马人独特的融合文化,即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,“㑇”也随之形成具有复合性特征并带有一定祭祀仪式的面具舞。

“㑇”曾盛行于清朝至民国年间,迄今仍有流传。

以舞娱神的拟兽舞蹈。以狮头为领舞,其余动物面具按俗规依次为牛头、虎头、龙头、豹头、蛇头、鸡头、俩小鬼、俩大鬼。因奇数为白马藏人的吉祥数,故一般为七、九、十一人表演。基本下肢动作为踮跳、蹉步、小腿划圈蹲步、左右跳转圈,结合上肢动作,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动物各自的形态。

艺术价值:作为“百兽率舞”的遗存之一,“”应具有对原始拟兽舞蹈的溯源、发展、演变,及其独特的舞蹈仪轨形式极具研究价值。

社会价值:其浓郁的自然崇拜信仰,保护并维持了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,此古朴的理念,又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、现实的作用。

以狮头为领舞,其余动物面具按俗规依次为牛头、虎头、龙头、豹头、蛇头、鸡头、俩小鬼、俩大鬼。因奇数为白马藏人的吉祥数,故一般为七、九、十一人表演。在青山丛林中,时而转圈、时而飞舞、时而跳跃、时而穿行,表现了白马人粗犷、神秘、独有的审美意识。


【联系我们】
  • 地址:九寨沟图书馆
  • 电话:0837-6961667